查看原文
其他

“空头支票”在台湾为何叫“芭乐票”?

星夜长街 星夜长街
2024-10-30

5月19日,台北市北平东路人头攒动,呐喊声不断。


数千名台湾民众来到民进党中央党部门口集会,痛斥民进党执政8年荒腔走板,政策频频“跳票”,严重损害民生福祉。


集会民众手举番石榴(芭乐),高声抗议民进党过去8年的施政都是“芭乐票”(闽南话谐音,意为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),与许下的承诺南辕北辙。


民众党主席柯文哲和民意代表黄国昌等,都参加了此次集会。


在当前特殊时节,民众党组织集会有其政治目的,重点展现出身为在野党的斗争意志,旨在巩固和扩大影响力。



那么问题来了,为什么台湾民众把“空头支票”称为“芭乐票”?


星星问了一位会闽南话的朋友,他表示:


这里应该是取“芭乐”的直译闽南话“bā là”的“bài lā(意“不啦”),表示否定?不明白……我知道芭乐歌,用来指代一些没有价值的口水歌。


本着刨根问底的精神,星星就多方搜索更加精准确切的答案。


终于依靠万能的互联网,找到了有参考价值的说法。



在“空头支票”的词条里,看到了它又名菝仔票,源自日语不渡票,在台湾谐音讹化为佛仔票、芭乐票。


根据进一步的解释, 空头支票在日语叫做「不渡り小切手」(fuwatari kogitte),“小切手”就是支票,“不渡り”是不能兑付的意思,相当于空头。


日据时代,台湾民众把空头支票参考日语叫做“不渡票”,语音是 put-tɔ⊦-p‘ioʟ。


这个词在流传之中,因为 put(阴入声)与 put⊦(阳入声)音近,于是 put-tɔ⊦-p‘ioʟ 就讹做 put⊦-a`-p‘ioʟ(佛仔票)。闽南话里,put⊦-a`(佛仔)指小型的佛像或神像。


这个“仔”的发音和意境,可以参考《周处除三害》开头关于主角陈桂林的“桂林仔”江湖传说。



又因为 put⊦-a` 的 a` 受 put⊦ 韵尾影响而变成 put⊦-la`,于是“空头支票”的发音再次变成 put⊦-la`-p‘ioʟ。


可以说,这是语言流传中的以讹传讹、将错就错。


恰巧 put⊦-la` 是一种台湾盛产的热带水果,学名叫做“番石榴”,在当地方言中,它被称为“芭乐”。


芭乐是热带特产水果,传统汉语并没有为它造过字。日本殖民当局借用同音字“拔”(puat⊦)称呼它,台湾方志则借用“菝”字。


番石榴(芭乐)在很长的历史时期,并不是高级的水果,甚至于不能拿来敬佛。因为番石榴经过人体消化排泄后,种子仍可发芽长成树。


国民党迁台后,脑筋灵活的民众把芭乐制成瓶装果汁,命名“番石榴果汁”销售,却意外流行。再后来,它成为台湾的代表性水果。


当然这种水果并非台湾特产,在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和云南等地,均有分布或栽培。



回顾了整个“芭乐票”的前世今生,再次印证,日本对台湾社会的文化至今影响颇深。


但我们也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。最近借了两本书,《日本的汉字》《公园北京》,都提到了日语和汉语的相互影响。


例如,汉语里现代意义的“公园”“劳动”就从日本而来;“腺”字是一位日本医生发明的;在日本繁体字“國”简化为“国”更早更普遍。


研究语言文字的变化过程,其意义绝不限于语言文字表面。它是了解文化体系的重要线索。


“我们司空见惯的许多事物,其起源竟大多出人意料。重要的是要客观地区捕捉事实。”——《日本的文字·序言》

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
修改于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星夜长街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